北雄 !
“可汗还不知道吗?匐尼热汗大人昨晚又招了两个女奴进了帐篷,听说一夜没睡呢,现在也许正在做着美梦,可汗的召唤也不一定能唤的醒他,哈哈。”
不等附离子回禀,一个满脸油光的大逻便笑着说道。
帐篷里的人都笑了起来,有那么两个脸色比较严肃,说明他们和赵德言是一挂的。
这两年赵德言在王庭得罪的人越来越多,今天出点小事,明白弄出点幺蛾子,即便是赵德言的盟友们,也懒的事事为他说话了。
在他们看来,只要可汗还能信任匐尼热,大家的日子就还能过的下去。
其实赵德言所代表的主要是前隋降人,他到突厥王庭的时间晚了些,也就错过了最佳的壮大势力的时机。
那些因为南边战乱而投靠突厥的“南方人”,大多都在始毕可汗南征期间被消耗掉了,那会突厥可汗汗帐中的“南方人”是很多的。
始毕可汗两次南征,都是以“南方人”为向导和先锋,很多人当场就战死了,有的又都逃回了南边。
那时突厥实力迅速膨胀,南边长城附近的诸侯,也都纷纷向突厥王庭献上了膝盖,求得可汗册封。
那个时候的突厥绝对是不可一世,南边的人也说,戎狄之盛,亘古未有也。
用后来人的眼光,始毕可汗第一次南征的时机其实是非常精准的,杨广自投罗网,突厥师出有名,若能一战而下马邑,雁门诸郡,突厥人统治中原并非不可能实现。
因为那时起码北方的隋人,被鲜卑人统治的久了,对于突厥人也没那么抗拒,并没有汉胡大防的概念,投靠突厥的人是比比皆是。
可惜的是突厥人两次南下,表现的分外残暴,没有任何远见之余,实力上也颇为拉胯,看上去并不具备中原人常说的王者之相。
中原内乱,群雄并起,突厥人挟席卷之势来犯,却困顿于雁门孤城之下,只是差点把杨广吓成精神病,却未能伤其分毫。
只这一次战事,就让突厥人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天赐良机。
而投靠突厥的前隋叛将们,在这种稀里湖涂的战争当中,并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好处,反而纷纷被突厥人推出来,当做了炮灰来使用。
只在雁门城下,率军攻城的前隋叛将就死了十几个,后来马邑一战,别说死在云内城下的,便是马邑郡城攻防之战,就有不少人肝脑涂地。
战场上没有占到便宜,突厥人沮丧之余,对投靠他们的“南方人”越发轻视,等到赵德言得到阿史那杨环重用的时候,南北形势已然大变,带路党在突厥已经不那么吃香了。
如今赵德言的地位是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给予的,自身则没什么根基,亲信两三只,盟友稀稀拉拉。
这样的人物在中原朝中屡见不鲜,突厥这边也十分常见,得不到太多的尊重,贵族们调侃起匐尼热汗来,也是驾轻就熟,只要可汗不发话,正式的或是私下里的场合,就都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。
而赵德言这人比较好色,更是不怕没有尾巴可揪。
阿史那杨环也习惯了,赵德言等人就是她的座下走狗,让人逗一逗没什么,只要别做的太过分,她也不会过分维护。
听着贵族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调侃着赵德言,她无奈的笑了起来,“好了好了,出去的人回来了没有?唐人到了哪里,怎么还不见个人影?”
于是汗帐中突厥贵族们的话题立马转变了过来,开始讨伐起了大唐皇帝,说他对可汗十分的不恭敬,竟然让尊贵的可汗在这里等了这么长的时间,应该受到天神的惩罚。
当年那该死的天神之鞭成为了大唐皇帝,称呼上的转变也才数年,只是给突厥贵族们的感觉却是过去了好久好久。
几乎没有人再去拿旧有的称呼说事了,尤其是参加了上一次两国会盟的人,对于那位大唐皇帝有了敬畏之心,已经能把唐国皇帝和可汗等同看待。
换句话说,他们觉得那人是个可以与可汗平起平坐的人物。
…………
赵德言最终没有出现在帐篷之中,附离子的回禀是匐尼热汗身体不太舒服,就不过来和众人一起用餐了。
阿史那杨环也没多说什么,让人把烤好的肉食端了上来,肉香和奶酒的香气混合一起,弥漫在帐篷之中。
阿史那杨环没什么胃口,自己一小口一小口的饮着侄儿送过来的美酒,面前的食物也和突厥贵族们不太一样,都是切好了的肉条,蘸着蒜汁,手里拿着侄儿派人送过来的象牙快子,挑挑拣拣的吃着。
席间,阿史那杨环游刃有余的控制着话题。
今年对于突厥各部来说,也是个关键的年头,五月和大唐会盟之后,还要组织一场草原盟会。
其实就相当于突厥王庭的战争动员,草原各部都要派出部族中最勇勐的战士,聚集到可汗的金狼旗下,最晚会在七八月间,发起对西域的攻势。
战略目标已经定了下来,即便不能攻打到碎叶川附近,把统叶护可汗赶走,也要扫清天山东段南麓的西域小国。
等到冬天过去,则要继续保持强大的攻势,明年就是决定突厥王庭能不能再次统一整个突厥的关键一年。
西方汗阿史那求罗是王庭中最重要的一位主战派代表人物,他主张用两场决战来收复丢失已久的西域。
一场决战他预计是在今年秋末冬初,在天山南麓迎战西突厥王账的主力,第二场则是明年年初,彻底击溃统叶护可汗聚集起来的残部。
战事过后,便是逼迫西域各国效忠于突厥王庭,而且他认为,不应该寄希望于唐人的帮助。
在这个问题上,王庭中的突厥贵族的意见并不统一。
有很多贵族觉得西方汗对战事太过乐观,突厥王庭离西域路途遥远,如果阿史那求罗一意孤行的话,很容易走上当年射贵可汗东征的老路。
如今突厥王庭跟唐国交好,为何不能让唐国出兵,共同夹击西突厥?那样一来,定是胜算大增。
战后无非就是给唐国一些好处而已……
此类建议在突厥王庭中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,并非是少数意见,西域对突厥人来说,意义非同一般。
突厥贵族们看重的其实不是西域的战略作用,大部分突厥人心目中也没有这个概念,更不在乎什么功业不功业的。
他们只是单纯的垂涎于西域的财富,那是流着奶与蜜的天神赐福之地,这个概念在他们还在漠北为柔然人打铁的时候,就已经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了。
这种强烈的主观欲(和谐)望如今终于能化作行动,让突厥王庭,乃至于突厥各部,尤其是西方诸部出奇的团结在了一起。
所以说只是在行动细节上有所分歧罢了。
较真一下的话,向外扩张的前期,大突厥主义正在重新成为突厥人中的主流思想,只不过其中谨慎的人不愿意看到突厥东西两部流血厮杀的时候,却让唐人旁观,甚至坐收渔翁之利。
他们主张联合唐国,让唐国从侧翼牵制住西突厥,哪怕在战后分出一部分利益给唐国,也不能让唐国成为一个旁观者。
从这一点看来,突厥贵族中的精英们并不愚笨。
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,即便此次出兵有所挫败,唐国参战的话,也能让西突厥和唐国交恶,大不了就是回到之前三方相持的状态罢了。
而阿史那求罗对此嗤之以鼻,他问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,唐国如果出兵参战,先不论最后唐国要分得多少战利品。
就说如果唐国在东西突厥决战之时,先偷袭占领了碎叶川,或是逼得统叶护投唐,到时该怎么应对?
这种争论没有任何结果,都是预设性的问题,即便是换了大唐朝中的臣下们,估计也无法统一意见。
…………
太阳西斜,草原上变得昏黄了起来。
贵族们陆续出了汗帐,脸色凝重者居多,和唐人的会盟给突厥贵族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,南边传来的消息并不美好。
唐国正在调动他们的勇士,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传过来,把大家弄的都很紧张,主要是他们不太清楚唐人想要做什么。
突厥王庭也必须做出反应,从四月定下会盟的时候开始,一些突厥部落得到的汗令就是向北方迁移,以免谈崩了,受到唐人的直接攻击。
而在云中草原上,四月末尾,突厥可汗在王庭启程之时,几个强大的部落便已经进入到了这里,散布在了云中和云外草原的边缘处。
先期到达的是两千人的突厥精骑,就驻扎在故汉时所筑之云中城遗址附近,加上随扈与可汗到来的数千可汗亲军,差不多有一万多人。
会盟之后,他们将随可汗一起回去王庭,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做好西征的准备,而此次西征,突厥王庭的汗帐,将向天山沿麓迁移,一直到汇合以薛延陀诸部等铁勒人部落为止。
几乎相当于可汗亲征……
久久小说网